漫談約伯書
畢明
約伯書是一部承先啟後的經書。它承繼前面聖經以罪和救恩為骨幹的傳統思想﹐開拓聖經後面用神的愛為肌肉的觀念﹐
使人對聖經的真理有更深的瞭解。多次讀約伯書後﹐我覺得這本書除了探討人生苦難之外﹐還含有其它啟示。僅將個人的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。
書的內容
約伯書的故事非常簡單。約伯是個蒙福的人﹐他很富有﹐又得人望﹐兒女繞膝﹐連神都稱讚他完全﹐
正直。他
對神極端敬畏﹐遠離罪惡。經常多作奉獻﹐像儲蓄一樣﹐準備不時之需。魔鬼說如果神不祝福約伯﹐就會失去他對神的忠敬及信靠。於是神與魔鬼打賭﹐祂讓魔鬼打擊侵害約伯﹐只要不傷他的性命﹐可以放手對付他。
魔鬼使約伯家破人亡﹐身生惡疾﹐痛苦不堪。約伯的三位友人結伴來勸慰他。朋友們認定約伯一定犯了罪﹐
才引致神的處罰。
約伯堅持他沒有罪。四人在罪與罰上反複爭辯﹐幾乎整本書都是四人的對白。及至另一位年青人以利戶出現﹐介紹真神的性格﹐並指出四人論辯的弱點。神接著親自主持公道﹐說出各人立論不到之處。約伯終於醒悟﹐
慨嘆他從前風聞有神﹐
如今親眼目睹神。
神
稱讚約伯堅持對神的信心﹐償還他原有的一切﹐並加倍賜福。
寶貴的教訓
從世俗的角度看,
我們最少可以學到以下
的教訓
。第一﹐勸勉他人或
為人解憂時最好靜坐相陪。
除非對方發言﹐不然保持沉默為上。
第二﹐勸人不要妄加自己的主意。須看對方有甚麼需要。第三﹐不要妄言。道聽途說的不可置信﹐更不能拿來作見證﹐第四﹐
不可判斷別人的功過。切不可將同情變作指責﹐慰問者變成控告人。
從屬靈的角度看﹐神代表善與有關善的一切事物如愛心。魔鬼代表的是惡及其有關的一切罪惡如驕傲﹐自私﹐貪婪﹐好名。總而言之就是對物質的晌往遠超對靈命的追求。神和魔鬼打賭﹐象徵善和惡的相持。結果對神的依賴得到最後的勝利。
神的本性
深一層的研讀讓我們多了解神的真相。神的本性可從雙方的對白表現。三友堅持苦難是罪的結果﹐引經據典表現出人和神公義的比較﹐在對白中穿插表現出神的能力及權威。從三友和神及以利戶辯論中帶出神的智慧與愛心。
三友對神的認識和態度可代表當時傳統一貫的觀念。他們抱著一知半解的道理來衡量神的真理。以當時的理解﹐苦難一定有原因。非但如此﹐那原因一定是罪。公義的神不會降苦難給無辜的人。可是約伯堅持自己沒有罪。以利法強調苦難一定是罪帶來的。約伯沒有罪的話一定是他的兒女得罪了神。不然就是約伯隱瞞自己的罪惡。
慈愛的神不會無端端使人受苦。
另一個問題是為甚麼苦難有輕有重。比勒達相信神頒的審判也是最公義的。似乎沒有不公的苦難﹐只不過惡隱未揚而已。受苦難的程度和罪的嚴重性是絕對相稱的。
那麼為甚麼不義之人會幸福及繁榮呢﹖瑣法的解釋是惡有惡報﹐是不移的道理。不義的人沒有例外﹐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。
約伯堅持他的苦難不是罪的結果。反對苦難和罪不可分的關係。但他也不知受苦的原因。苦難來自神﹐必有其目的。他埋怨神﹐但也堅信神的公義。結論只能回到他在本書開始時所奉行的箴言規範:
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﹐遠離魔鬼乃是聰明。
智慧讓我們了解罪惡出自本身﹐外面的因素只能引誘。BEHEMOTH
希伯來文是巨獸的意思﹐象徵強大的物慾感。LEVIATHAN
是曲折代表龍或蛇﹐象徵誘惑。兩者都是難以降伏的大患。遠離它們談何容易﹐只能用愛心化解。神不是說人沒有資格過問宇宙的真理﹐而是說了解真理需向宇宙探尋。
自始至終﹐宇宙只有一個真體﹐那就是神。約伯說以前對神只有耳聞﹐後來才親眼看見。
神是靈﹐不可捉摸﹐怎能看見祂﹖
我們只有從神育化的宇宙去探討。從有限的物體去觀察無限的玄妙。二十八章說“
寶石出自深洞“
指出世間對立的真義。歡樂與苦難共存﹐物質與靈性並重。作惡之報不一定在物質。後來神賜給約伯的財富不在於其金錢的價值﹐表現的是約伯的滿足和快樂。神有無上的權力﹐祂能翻江倒海﹐移星換斗﹐智慧力量都高出人能理解太多﹐非人所能想像。
他無處不在﹐人卻不知在那裡才能與祂對面。正如人在空氣中﹐而氣也在人裡面。世上每一件事物都有陰陽兩面。有前必有後﹐有上必有下。不過一切都包括在神裡面。所以神是完全的﹐唯一的﹐無限的。祂說
我是阿拉法﹐我是俄梅戛﹐我是始﹐我是終
啟
21﹕6
神對人的冀望
再深一層的啟示是回答約伯真正受苦的原因。既然神是公義﹐約伯又沒有罪﹐為甚麼他要受那麼大的苦難﹖
這事有關神對人的冀望。如前所述約伯為人完全﹐
正直。他既富有﹐又有一個快樂的家庭﹐萬事如意。他敬畏神﹐遠離罪惡。以為只要不犯罪﹐就會得神賜福﹐免除災難。
但是做一個完人不是只不犯罪。
因那是對神敬畏﹐僅是智慧的開端而已﹐
沒有愛作後盾是不夠的。
且讓我們看一看約伯有甚麼缺點。文中描述約伯多作獻祭﹐理由是怕他的兒女不小心得罪了神﹐先獻祭為保險﹐這是基於對神的敬畏。
他作了不少善事﹐目的都是為好名(伯
29﹕7-25)。
這都是形式上的表示﹐卻缺乏愛心的內涵。他驕傲(伯30﹕1
)﹐受人尊敬﹐出行時威風八面﹐眾人都要迴避﹐
掩口噤然。他低看別人(
約
30﹕8)﹐
將他們視作為犬作伴都不配﹐
顯出他缺乏同情心
(伯
30﹕2-8)。可見約伯受苦是因他對主對人都沒有產生愛心。為了養成他的愛心﹐神用一層比一層厲害的苦難來訓練他﹐到了他甚麼都沒有了﹐面對絕境的邊沿﹐才領悟到愛的真諦。他明白沒有愛心甚麼都等於零
(林前
13﹕13)。也明白神的愛心是一切的原動力﹐單是敬畏神﹐
只求自己的滿足是不夠的。還要主動去愛人才對。
結語
作者藉三友和約伯的辯論讓讀者了解當時傳統的思想。那思想根深蒂固。正如法利賽人的律法。
不讓別人超出他們的界限。
約伯雖醒覺那是不對的﹐但他也沒有找到苦難的源頭。這掙扎就反映在神與魔鬼的打賭。其實約伯和三友四人的道理都對﹐只是各持己見﹐不肯探索吸收其它真理。沒有人完全了解神的整體﹐只能肯定那裡是對﹐沒有把握決定那裡是錯。如一個紅血球﹐在正常狀況它一生都不離開血管﹐它怎能想象人是如何一個模樣﹖怎能了解人和紅血球完全不同﹖人會走﹐會思想﹐有情緒﹐都不是紅血球經歷過的。
約伯要藉以利戶和神的話開拓新的認識。
約伯書到此一轉﹐說罪惡不一定是苦難的來源﹐
三友(法利塞人)只憑理智去了解神之不足﹐需要加上感情的愛才行。苦難不一定是犯罪後被動式的結果﹐也是缺乏主動式去愛人的行為所致。
約伯書的重要性落在傳統觀念的轉變。將神學帶往一個新的方向。它把人和神之間罪與救贖的關係借以利戶之口打破﹐
把意義帶上更高一層。強調神對祂真理確有解說
(伯
﹕14)
。並且三翻四次地啟示。
只是人們不懂又不肯去追尋而已(伯
33﹕29)。我們讀經要
打開心胸接受一切道理﹐再用理智分析研究尋求真理。
追求真理不應停留在風聞的地步﹐將神放在高不可攀的虛無飄渺間。
約伯書最有領悟力的一名句:
我從前只是風聞有你
但現在親眼看見你
伯
42:5
需知敬畏神就是智慧的開端。敬畏是從外而內﹐由間接從別人聽來的資料﹐了解神而生敬畏﹐這是風聞。智慧是從內而外﹐親身直接的感受﹐虛心接納真理才生敬畏﹐從敬畏產生愛心﹐
這是目睹的階段。(伯
28﹕28)
人們接受福音後至少有兩種反應:一是置之腦後﹐任它自生自滅﹐有如風聞神之後就將祂淡忘。一是繼續專心鑽研﹐尋求真理。
前一種
對真理的了解毫無進展﹐信心的堅立更不用提了。後一種所得的結果或許和前一種差不多﹐不一定能對真理有更多的認知。
然而不斷的尋求使他親眼目睹﹐信念跨了一大步。
兩者的分別不可以道里計。
約伯書非常深奧﹐我們
窮一生之力也許得不到一半的真理。希望與大家共勉﹐努力
追求﹐不要因難卻步﹐最少也都能達到親眼看見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