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快樂嗎?
畢明
有人認為這個主題太籠統了。
快樂對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意義,
不能混為一談,
這個似是而非的觀念需稍為更改。
快樂是一種感受,
一種狀態,
如同肚子餓, 感受
都是一樣,
不同的是引至快樂或肚子餓的原因而已。
有人認為金錢、
大廈、
名貴汽車等等會給人帶來快樂。
不錯,
物質會可能帶來快樂,
但要小心不要停滯在物質享受的陷阱裡,那就與快樂無緣了。
或說享受有可不好?
何必一定要追求快樂?
我們就看看享受和快樂的分別。
快樂出自內心,
來源是本身,所以是屬於自己,
不能被別人拿走。享受是外力對觀感的影響,
外來的力量消失,
享受也就完了。
在享受中的人非不斷對物質追求不可,
就是友情也需金錢來買,
因為物質是外來的,
容易失去,
是虛幻的, 反之,
快樂才是實在。
快樂是要追求的。
一個不接受快樂的人怎樣都不會快樂,
不能勉強。
享受不完全是主動,
也有被動一方面。
享受可以勉強人接受,
譬如有一個人心裡煩悶,
他的友人帶他出來散散心,
這是享受,
那人接受朋友的情誼而可能獲得快樂,
也可能拒絕快樂而沉迷於享受。
快樂一定要與人分享。快樂是掩不住的。
家有喜事,
必然大宴賓客,找人一同慶祝,
享受多半要一人獨享,
與人分享也多少都有他的目的,
快樂越與人分享越倍增,
享受則越分越薄。
快樂只能建築在快樂上,
沒有餘地給痛苦。
享受可以建築在痛苦上,例如一些失意的人以酗酒來麻醉自己。
用得適當快樂是可以用金錢交換,最適當的例子是狄更斯作的聖誕之歌主角守財奴,
他先用物質著手獲得快樂,
再以愛心完結。享受雖然好,比快樂尚低一籌。
快樂的感覺是怎樣的呢?
在快 樂的眼光裡,
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,觀念上沒有種族、
宗教、 衣裝、
性別、年紀之分,生活上有時胃口大增,怎樣吃也不飽;
有時數餐不吃也不
不覺得餓;
晚上有時興奮睡不著;
有時作夢也笑出來;
走路如在雲裡,
飄暢輕快;
時空只有現在,
沒有過去或將來。
我們回想一下一生中有那一段時間有此經歷呢?
那是尚未通人性之時,
難怪耶穌說: "
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,
斷不得進天國" (太18:3) 。人怎樣能變作小孩呢?
耶穌說要重生才行:
"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"
( (約 3:
4-5.) 。甚麼是重生?
"人若不是從水和靈生的,
就不能進神的國" ((約) 3:5。水和靈是甚麼?
耶穌指出:因為我餓了,你們給我吃,渴了,你們給我喝,我作客旅,你們留我住,我赤身露體,你們給我穿,我病了,你們看顧我,
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。"
義人回答說,"
主啊,
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,渴了給你喝,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,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,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,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?"
王要回答說,"我實在告訴你們,
這些事你們既作在這弟兄中最小的身上,
就是作在我身上了"
(太 25:3-40)
。
人因驕傲之故,趨向物質的享受,
離開了神。
不知物質享受是神給人的福份,要分享才能達到快樂的目的。快樂越分越多,痛苦越分越少,
人從物質 (水)
的享受去尋求屬(靈)的快樂,
要用愛心才能滿足快樂的目的。施比受更有福,因為受者只有享受而施者可獲快樂。
中國有四句描寫人最快樂的景況
: "久旱逢甘雨,他鄉遇故知,洞房花燭夜,金榜提名時"
。 我想再加兩句: "
干戈變玉帛,深仇化祥和
" 。
這樣做似乎很難.
中國人卻有捷徑。
我們給快樂另一個名字."開心"
. 我們若將心胸打開.
讓耶穌進來.那就是快樂之源了。
|